許多人只知道宏村、西遞是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卻忽略了它們屬于哪個縣,其實它們都在黟縣境內。黃山古稱“黟山”,坐落于黃山南麓的黟縣,因山得名。2020年,西遞、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周年之際,黟縣舉辦征文比賽,我創作的詩歌《夜宿宏村(外二首)》獲獎,并入選了黟縣文聯編輯的獲獎作品集《黟韻流香》。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西遞被稱為“桃花源里人家”,那么這次我就要身臨其境感受一下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8月15日早晨,我們從歙縣客運站乘坐6001公交車趕往黃山客運總站,那里有直達宏村、西遞的旅游專車。宏村,南宋紹興元年建村。公元14世紀中葉,生活在皖南黟縣的汪氏家族還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中。因為居住的村莊屢次遭受火災,幾經搬遷,他們終于在雷岡山下,找到了一處與祖先遺言中相似的安居樂業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東西兩條河流環抱左右。在祖先的遺夢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澤子孫的保證。為此,家族的女頭領胡重娘根據對祖先遺夢的解讀,村落采用“?!毙尾季?,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曲折、環繞全村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筑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


宏村先人鑿清泉以為池塘,引西溪水為補充,擴大為“月沼”,成為想象中的“牛胃”;通過二個出水口,建成縱橫交織,長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戶戶,水圳被稱為“牛腸”;水圳的水經過使用之后,全部匯聚到村南被稱為“牛肚”的南湖。因為宏村的選址、布局、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致巧妙,因此,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


宏村被譽為“畫里鄉村”,許多畫家和學美術的學生來這里寫生創作,村內南湖岸邊都是學生們的寫生畫夾,四季不斷。整個宏村建筑,清一色的粉墻黛瓦,“前有柔美的南湖相照,后有蒼翠的雷山依靠”,中有“半個月亮爬上來”的月沼鑲嵌,還有流經各家各戶的“中國最早的自來水”點綴。村口有兩棵500多年樹齡的古樹。一棵叫楓楊樹,當地叫紅楊樹;一棵叫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這兩棵大樹是牛形村的“牛角”,是宏村的“風水樹”。


南湖開鑿于明代,是宏村牛式建筑的牛肚,畫橋在南湖之上,遠遠看去,畫橋的倒影映在水中,像一副美麗的畫。月沼,又稱月塘,建于明永樂年間,是宏村牛式建筑的“牛胃”,老百姓稱“牛小肚”。月沼是宏村的“眼”,半月形的一彎村中泓泉,是古村秀麗、婉約的精髓所在。當時,宏村76世祖汪思齊發現村中有一處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及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出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的牛形水系藍圖;鑿引西溪水,牛腸水圳九曲十彎,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飲用、洗滌等。其后裔汪升平等人繼續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墻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


徽商重視文化教育是出了名的,有了成就的徽商大都選擇回鄉投資興教,沒想到小小的宏村竟也有個“南湖書院”。南湖書院是1810年由村里的商人共同集資,在“依湖六院”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占地6000多平方米,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祗園組成。我想,這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教育是文化的根脈,興教必然促進興業興村乃至興皖興國。


從宏村趕到西遞已近傍晚。進入景區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刺史牌坊,始建于明朝萬歷六年(1578年)。據載,胡文光是土生土長的西遞人,明經胡氏的第十八代后人。明經胡是唐昭宗李曄的兒子胡昌翼在知曉自己的身世之后將胡氏與李氏結為一家姓氏,也就是說西遞的胡氏是李氏家族的人,本著中國近親不通婚的倫理,在西遞甚至整個徽州地區都沒有胡氏與李氏結婚的社會現象。胡文光在西遞為官時,為百姓謀福祉,被百姓認定為“胡恩公”,于是為他建立了這座牌坊。


西遞古鎮,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發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歷史。因村內有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得名;又因村之西1.5千米處有古代驛站,故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得來。傳說西遞古村是由胡氏家族幾十代子孫繁衍綿延形成的古村落。西遞胡氏是唐昭宗李曄幼子避亂出逃,改李姓胡,后來其后人途經西遞,認為此處溪水自東向西而流,是風水寶地,便遷居此處,繁衍生息。


徽州村落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環水、面屏”,而西遞村“眾星皆拱北,諸水盡朝東,今東水西流,其地主富”。古村整體呈船形,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占地16公頃,居民300余戶,人口1000多。村內道路皆由青石鋪就,木結構的古建筑和石雕、磚雕錯落有致,與巷道、溪流布局相宜,其間游覽,猶如置身畫中,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幽藍的夜色,浸染西遞古村千年的歷史,更顯靈動飄逸。月色下,古村一改古樸與恬靜,光與影的交疊,別有一番風情。以“徽州綠”“黟山黃”“明經藍”等獨特色彩裝扮下的古村,從一場《夢禮徽鄉·西遞傳奇》燈光秀拉開序幕。從明經湖畔的噴泉秀開始,伴隨著舒緩悠揚的音樂,噴泉擺弄出各種姿態,飛濺的水花,形態各異的水柱、水霧、水球在如畫的秋夜中舞動,令人賞心悅目。隨后,《西遞傳奇》水幕演藝秀粉墨登場,通過“傳頌”“傳承”“傳世”“傳奇”四部曲,層層遞進,將西遞真實的歷史文化娓娓道來。胡文光牌坊從古樸滄桑變得絢爛多彩,各種畫面跳動。胡氏宗祠“敬愛堂”前,一場水墨投影秀將敬愛堂門樓的飛檐翹角,襯托的更加氣宇軒昂。條條街巷在燈光的投影之下,青磚白墻也似變了一副模樣。


第二天開始游覽西遞古村落,沿著我們住的民宿一直東行。西遞村有14至19世紀祠堂3幢、牌坊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其中124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凌云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等,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筑藝術之典范。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為明經胡氏廿四世祖胡貫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親應海公一生,崇文尚義,樂善好施而建。敬愛堂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原為明經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個兒子為表示兄弟間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愛堂”。兩根6米高的黟縣青石柱與上庭兩根粗壯的白果木柱相映襯,承托規整的梁架。


明清時期,從宏村和西遞走出了不少政壇巨頭和商海大鱷,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大清內閣中書汪康年,“刺史牌坊”坊主胡文光,民國總理汪大燮,紅頂商人胡貫三、汪定貴。1919年5月初,北洋政府密令和談代表在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上簽字,據說就是時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的汪大燮得知后,告訴北大校長蔡元培,后來引發了五四運動。


作者:楊萬寧  編輯:李耀榮